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 服务承诺 网站无障碍 用户中心 移动版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年度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6-01-04         信息提供:口岸办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 
  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驻京查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营主体的积极配合下,北京口岸各单位紧密配合,口岸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重要成绩。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航空口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开辟了京港客运新通道,经国务院批准将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平谷国际陆港建成并启用,不但形成了北京又一条出海通道,也创新了口岸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至“十一五”末期,北京拥有已开放的首都机场口岸,已获批的西站铁路口岸,以及丰台货运口岸、朝阳口岸、平谷国际陆港三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形成了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公路口岸为补充的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多样、效率更加提高的口岸体系,进一步向“在空中、陆地、海上三个方面构筑设施现代化、服务优质化、功能多样化的国际大通道”目标迈进。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T3航站楼作为首都新的标志性建筑,大大提升了首都机场口岸的吞吐能力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奠定了基础;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内第一家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特殊监管区,以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空港口岸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北京西站铁路口岸自助式通关设施,提高了旅客边检通关效率;平谷国际陆港建成并启用,为北京的公路口岸基础设施进行了扩容,实现了北京东南东北各有一个“出海通道”的口岸发展新格局。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北京口岸进出口货物监管量从109.1万吨增至137.8万吨,增长26.3%;征收关税及代征税从279.3亿元增至402.4亿元,增长44.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4865.48万人次增至7394.81万人次,增长52%(其中,进出境旅客从1260.93万人次增至1700.49万人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十一五”期间,北京空港口岸为重大国事活动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进出保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防控甲型流感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第一国门”的作用,保障了国家安全,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作为进出口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北京口岸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投资和贸易环境,而且促进了北京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3.6亿美元,较2005年35.3亿美元增长80.17%;2010年国际会展活动收入44.50亿元,较2005年12.26亿元人民币增长262.9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90.1万人次,较2005年362.9万人次增长35.05%。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按照“依法把关、监管有效、方便进出、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优化通关模式,改进通关流程,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客运方面,航空口岸行李监管实现了“一机两屏”,信息预报系统(API)、无线验放系统、移动检查车和自助查验系统等一批科技成果投入口岸查验实践;首都国际机场在全球行业公认的旅客满意度测评中获得4.73分,被评为全球最佳机场第四名。货运方面,继续推进口岸“集中监管、集中查验”的同时,大力实施“区域通关”、“分类通关”等便利政策,减少了通关环节,降低了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 
  “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口岸规模与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基础设施与建设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的一流口岸不相适应;综合性、地方性口岸服务与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拥有巨大的国际客流和较高的口岸运营指标是世界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安全高效、服务优质和通关便利的现代化口岸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对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标准,“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北京口岸的建设与管理必须要以“四个服务”和打造“五都”为出发点,满足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对外交流需要,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步伐和进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北京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和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已经显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首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发展的推动下,以高新技术和低耗能源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是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结合高新技术和低耗能源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贸易要求北京必须强化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和公路口岸为配套的口岸发展意识,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随着“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个辐射面更广、区域合作更深、优势资源互补更强的对外经贸格局正在形成。广泛的区域合作要遍及各个领域,北京口岸需要着眼于“大口岸”发展,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并凭借区域资源整合来实现功能和政策的集成。公路口岸是北京重要的海运进出口通道,打造国际商贸中心需要北京借助津冀沿海资源建设内陆的“无水港”。同时,突破了传统转关监管模式的区域通关政策深化了区域口岸合作的内涵,使内陆城市的海运进出口贸易通关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辐射更广迈进。“十二五”时期,北京具有公路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发展需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利用周边的港口资源,借助区域通关,实现内陆“无水港”的功能。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坚持空港优先、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和谐发展的原则,全方位推进口岸的建设和管理。 
  1、航空口岸优先发展原则。把优先支持航空港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利用北京空运资源和首都优势,以打造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不断推动首都机场口岸改进通关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品牌影响。大力支持北京新机场建设,推动制订土地、财政、税收等领域的政策促进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新机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航空口岸服务设施的根本好转和整体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 
 
 2、口岸资源整合共享原则。对口岸资源从区域分工、空间布局、功能设计等方面统筹协调,形成口岸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点突出、资源集约、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新格局。建立京津冀地区大口岸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和合作平台,形成面向市场、客户至上、便捷高效和监管有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 
  3、口岸服务管理创新原则。强化口岸服务管理的地方性综合性内容,依法合规创新模式、改进方式,形成与场区运营管理、通关查验管理互为补充、互相衔接、依据充足、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的合作发展机制,提升北京口岸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4、服务社会和谐发展原则。抓住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带来的重大机遇,利用口岸自身优势,强化口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体系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功能扩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服务于首都经济和对外交往发展需要。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到2015年,预计北京口岸进出口监管货量突破170万吨;空港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其中进出境旅客达到2600万人次,中转旅客比例超过25%;货邮吞吐量超过300万吨;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年进出境人员达到14万人次。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时期的口岸发展,必须要与不断增长的客货吞吐量相适应,与不断增长的首都经济和城市交往要求相适应。根据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总体要求,未来五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 
  继续发挥好现有口岸作用,立足首都,面向华北打造一个初步现代化的口岸体系。以航空口岸国际一流、铁路客运口岸国内领先、内陆港功能国内先进为标准,加快调整口岸结构,改进基础设施,完善口岸功能,进一步构筑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口岸为延伸、公路口岸为补充,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突出的北京口岸体系;积极推进两个提升,继续提升口岸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以改善进出环境为指引,强化安全管理、协调合作、创新发展三个机制,实现北京口岸持续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的发展目标。 
  (三)规划布局 
  “十二五”时期,结合北京对外交往、进出口物流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在依托多式联运,以航空口岸为主导、以铁路口岸为延伸、公路口岸为补充的体系下,打造重点突出、配套完备、分类齐全的“两主(航空口岸)五辅(铁路、公路口岸)”发展格局,形成空陆海体系完备、南北分布均衡、东西发展协调的口岸布局。 
  航空口岸:进一步发挥首都机场口岸主导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大兴北京新机场口岸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航空口岸格局。 
  铁路口岸:完善通关环境,推动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改进基础设施,提高丰台货运口岸发展能力;加强选址研究,推动铁路货物进出通道的拓宽。 
  公路口岸:扩大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提高过货量;将朝阳口岸外移至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改善口岸交通环境。 


图2:“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布局图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将紧紧围绕口岸发展原则,按照发展思路,落实发展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口岸功能升级,以服务管理机制创新促进口岸效率提升,推动北京口岸的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 
  (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全力支持首都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推动口岸扩大开放,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支持首都国际机场继续开发新的国际通航点,增加国际航线,提高进出境旅客吞吐能力;努力争取在首都机场口岸有条件实行更长期限的过境免签政策和扩大落地签证范围,提高北京的对外开放程度。支持首都国际机场进出口货运发展,推动货运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完善口岸货运区通关设施;以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龙头,推动具有空港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企业、高端物流产业和转口贸易发展,进一步壮大首都临空经济。协调本市相关部门完善机场周边综合交通配套,推动省际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网络衔接机场,改善周边交通环境;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机场大巴的公共交通属性,提升进出机场道路的通达性。建立净空保护工作机制,协调推进《北京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管理若干规定》的实施,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完善口岸服务,进一步加强机场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突出口岸管理的地方性和综合性,从更深层次上提高空港的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 
  开展北京新机场口岸开放的可行性研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好口岸查验基础设施与机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启用的研究推进工作;提出查验机关口岸配套设施和人员编制的安排和意见;总结分析以往通关实践经验,研究新机场口岸监管流程和地方综合管理意见。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着力加强西站铁路口岸建设。继续调整补充查验基础设施,推动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进一步改进服务,方便进出,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加旅客吞吐量;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妥善处理口岸重大和突发事件;加强统一协调和综合治理,形成有效防范偷渡和走私活动的合作机制。 
  改善丰台货运口岸发展环境。加强与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阿拉山口等边境口岸的合作,提高转关效率;完善与铁路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确保通道畅通,保证口岸平稳运行;推动基础资源共享,提高管控效率;改进查验设施,加强安全监管。 
  研究提出拓展铁路进出口货运通道的可行性意见。根据铁路部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调整规划,研究合理选址设置口岸功能的可行性;根据可行性研究,提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意见和周边道路改造意见,为铁路货物进出口提供保障;开展进出口物流研究,调查了解北京地区进出口货物对铁路的需求情况。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加快推进朝阳口岸向通州马驹桥的外移。在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合理规划口岸功能区及配套功能区,依法、合理,适当超前建设口岸基础设施、综合业务用房和口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完善口岸内外部交通设施及货运枢纽建设;研究内陆港通关模式,缩短转关时间,节约通关成本,带动具有海运进出口需求的产业聚集,促进口岸区域经济发展和贸易便利化。 
  进一步扩大平谷国际陆港的功能。增加保税功能,降低物流成本,满足进出口企业需要;多渠道挖掘货源,提高过货量;推动二期工程建设和国际物流甩挂运输项目落地运行,加快与周边港口一体化发展,拓展出海通道;树立大口岸意识,开展区域合作,推动扩大区域通关范围;改进场内基础设施,增加货主通关便利。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服务管理创新是口岸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口岸整体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十二五”时期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与服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把完善政策环境与服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把提高口岸效益与服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以服务促进步,以创新求发展。 
  推动建立口岸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依靠科技力量和大型企业,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促进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口岸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减少通关环节、促进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为目标,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有效管控为保障,加快推动北京电子口岸建设。 
  推动建立大口岸、大通关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域通关政策为口岸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研究探索内陆港建设的新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内陆口岸与沿海口岸、沿边口岸合作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抓住并扩大政策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大口岸、大通关发展格局。 
  推动建立口岸效益评估和发展促进机制。针对口岸的不同类别、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研究提出不同的效益评估办法,以便制定区别性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促进措施;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大通关促进政策的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研究提出措施更加有效、应用更加合理、效果更加明显的促进意见和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从整体上提升口岸的服务管理水平。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 
  总结分析口岸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口岸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推动口岸法制化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口岸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提出符合首都特点的贯彻细则与办法;研究制定法理依据充足、职责定位清晰、服务内容明确、管理方式规范的切合北京口岸实际情况、适合北京口岸发展的管理办法,推动口岸服务管理迈上新台阶。 

  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按照国务院关于口岸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坚持市委、市政府对口岸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对口岸综合管理的具体指导;进一步发挥北京口岸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坚持重大口岸问题由领导小组研究,重要管理机制由领导小组协商,重点工作事项由领导小组推进的工作原则;强化对口岸突发事件、重大通关事项和其他综合事项的组织协调,坚持依法推进由属地牵头组织的各类管理活动,突出综合性、地方性和服务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确保口岸改进通关环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依据口岸建设和管理确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力度;改进并完善现有大通关专项经费使用办法,按照依法、科学、合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可操作性意见。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高度重视口岸宣传工作,用宣传促发展,以发展扩影响,增强口岸竞争力;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广泛沟通媒体,加强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发展;做好信息交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北京口岸发展成果,提升口岸地位和社会认知度。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人才队伍是口岸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时期,尤其注重口岸队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口岸干部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到口岸单位挂职锻炼的学习机制,扩大干部队伍工作视野;深入开展业务研讨和口岸理论研究,拓展干部队伍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会专业人才资源服务口岸,支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口岸建设与管理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口岸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附件: 

关于口岸发展目标的说明 

  一、国际一流航空口岸的基本指征 
  根据国际机场协会的统计资料,总结归纳国际一流航空口岸(世界排名前10位)在各项指标上的具体特征如下: 
  ①设施设备:3-5条跑道,3-6座航站楼,航站楼之间的中转便捷。 
  ②客货运规模:年客运吞吐量在50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在185万吨以上。 
  ③国际旅客中转时间:45-60分钟。 
  ④通关速度:一般货物平均通关时间进口不超过2小时;出口不超过1小时。 
  ⑤旅客满意度:4.5分以上。 

  二、国内领先铁路客运口岸的基本指征 
  ①口岸基础设施:联检大厅分设入境大厅和出境大厅。出境、入境大厅通道充足,设有自助通关通道,满足旅客通关需要。 
  ②口岸配套服务:设有签证、金融服务、免税消费等服务功能。 
  ③通关服务:通关流程简捷、便利,平均通关时间3分钟/人次。 

  三、国内一流内陆港的基本指征 
  内陆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依靠“海铁”和“海陆”等多式联运方式与海港连接,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服务。国内一流内陆港应具备基本特征如下: 
  ①堆场堆装能力。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超过5000标箱,年吞吐量20万标箱以上。 
  ②口岸基础设施。设有专用查验平台,检验检疫熏蒸设施,海关监管库、保税库,冷藏库等先进仓储设施。 
  ③货物通关服务。具备电子通关服务能力,通关流程简捷,手续便利。 
  ④口岸配套服务。设有查验单位、港务、船代、货代、银行等部门一站式办公场所。具备保税、仓储等服务物流配套服务功能。设有有电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四、“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口岸的内涵 
  安全,即利用安全长效机制和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充分获取和分析国际资源,加强口岸执法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通关安全、顺畅和稳定,在保障贸易安全和便利的同时,保护社会和公共安全,发挥安全国门的作用。 
  高效,即通过完善口岸通关基础设施,改进和优化通关流程,简化通关业务手续,确保口岸客、货通关更加协调顺畅,通关效率不断提升,为进出口企业及进出境人员节约时间和成本。 
  文明,即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宣扬北京首善之区、文明有礼的道德礼仪规范,不断提高口岸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口岸服务水平,从而树立热情友好的国门形象。 
  绿色,即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口岸功能区,减少物流环节的能源消耗,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提高口岸作业水平,降低单位效益的碳排放量。 
  繁荣,即口岸入出境吞吐量与进出口货量保持增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满足城市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基本需要。 

分享: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商务局

承办:北京市商务局综合事务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9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118号

京ICP备20001671号-5